中石化青岛原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说明监管缺位成油气管道安全威胁-市场分析-市场动态-变压器市场网
| 手机版       您好,欢迎来到变压器市场网!平台已覆盖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印度、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等海外区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动态 » 市场分析 » 正文
分享到:

中石化青岛原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说明监管缺位成油气管道安全威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05  浏览次数:1564
  11月22日凌晨发生的中石化青岛原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造成了始料未及的严重后果。此次事故再次将我国石油产业在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设备检修、产业监管以及应急预案等方面的问题全部暴露出来。

  专家指出,确保公共安全是政府的首要职能。然而,现行多部门分头管理的体制使得能源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很难形成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最终导致产业监管严重缺位。

  监管缺位 企业规范成行业规范

  某石油管道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油气管道长期服役后,会因外部干扰、腐蚀、管材和施工质量等原因发生失效事故,从而引起泄漏,“虽然我国也有相关法规要求,但管道在铺设时成本经常被恶意节省,而设计和监理单位也三缄其口,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0年4月实施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监督与管理暂行规定》 就曾明确,“新建管道必须在1年内检测,以后视管道安全状况每1至3年检测1次” 。但据反映,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管道业主都没有按照上述规定执行,有些管道业主甚至对其并不了解。

  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首次将长输油气管道的保护纳入法律范畴。虽然重申“管道企业应当定期对管道进行检测、维修”,但“该法对管道的检测周期并没做出明确要求,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给企业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某石油系统人士指出。

  现实情况是,“我国绝大部分油气管道的运营都掌握在少数石油公司手里,这样一来企业规范也就变成了行业规范。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最终检不检还是由企业说了算。”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说。

  警惕管道进入事故高发期

  数据显示,截止今年第三季度,我国陆上油气管道总长已达到10.6万公里。在役油气管道中有约60%服役时间超过20年,东部管网服役运行已30多年。此外,还有一些油气管道已运行近40年之久。“我国已经进入管道事故多发期。”业内专家指出。

  此外,我国目前已进入管道建设的高峰期,伴随油气管道建设的提速,全国各地各种城市改扩建工程也在不断上马。由于市政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已建油气管线难以形成有效的协调,加上现行多部门分头管理的模式,安全管理死角不断涌现,滋生了新的油气管道安全问题。

  陆地管道的检验体系尚且如此,相比之下,我国在役海底管道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权威专家称,由于行业检验标准与第三方监管的缺位,导致现行6000多公里海底管道中有90%从投产以来从未进行过任何安全方面的维护。一旦发生大规模泄漏事故,后果难以想象。  

  应加强过程监控与督导

  业内分析指出,我国在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仍需细化和系统化。而对海底管道而言,尽快建立完善的海底管道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在城市内,“确保公共安全是政府的首要职能,但出现事故时鲜见政府监管部门被追责。多部门分头管理的模式,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形成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工作效率低下。”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市政工程的设计规划与能源规划相适应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短期很难解决好。”任浩宁说。

  在这种情况下,专家指出,政府应加大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在加强过程监控的同时,督导长远措施。“建议常态性、制度性的引入第三方监督,对企业安全运营和管理的落实情况进行日常督导,尤其注意工作不要流于形式。”任浩宁说。

  专家同时建议, 政府需牵头建立一种沟通机制,主动协调落实,并制定迅速应急预案,经常性的组织综合性应急演练,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故的影响降到最低。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市场动态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市场动态
推荐市场动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