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25年新能源新增装机规模4.3~5亿千瓦-国内市场要闻-市场新闻-变压器市场网
| 手机版       您好,欢迎来到变压器市场网!平台已覆盖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印度、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等海外区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新闻 » 国内市场要闻 » 正文

预计2025年新能源新增装机规模4.3~5亿千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9  浏览次数:10044
分享到:
核心提示:2025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预计2025年新能源新增装机规模4.3~5亿千瓦
7月23日,由国网能源研究院联合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的2025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发布会暨第二届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国网能源院新能源研究所在会上发布《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2025》和《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理论研究》的研究报告。

根据预测,新能源发展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十五五”末将再次翻番。考虑能源转型提速、行业产能充分释放、地方发展更高诉求、国际贸易壁垒加剧等因素,新能源发展规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年度新增装机规模4.3~5亿千瓦。“十五五”期间,新能源将继续保持年均3亿千瓦的高速增长态势。初步测算,2030年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0亿千瓦以上,新能源总量将在现有规模上翻番。

2024年新能源发电发展特征

新能源发电装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已实现从增量主体向存量主体过渡阶段。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4.1亿千瓦,同比增长33.9%,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42.0%。其中,风电装机5.2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8.9亿千瓦,分别连续15年、10年稳居世界第一,分别约占全球的45.8%、46.9%。新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6亿千瓦,是2023年的1.2倍,占全国电源总新增装机容量的83%,已经成为新增发电装机的主体。

新能源发电量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在总发电量中占比突破18%,已成为电量增量主体。2024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1.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对发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占总发电量的18.5%,同比提高近3个百分点。2024年,12个省区新能源发电量占用电量的比例超过20%,其中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占比超过40%。

分布式光伏与集中式光伏并举态势进一步凸显。截至2024年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8.9亿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7亿千瓦,占比达到43%。集中式光伏和分布式光伏年度新增装机均超过1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1.6亿千瓦,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1.2亿千瓦。户用光伏在分布式光伏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略有降低,新增户用分布式光伏装机2955万千瓦,占全部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的25.0%,同比降低20.2%。

新能源并网和送出工程建设持续加强,新能源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电网企业持续加强新能源并网和送出工程建设,集中投产一批省内和跨省跨区输电工程,建成投运多项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省内重点输电工程。全年建成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3项,进一步促进新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42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包括22个交流工程,20个直流工程,为我国的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跨区、跨省输送电量持续增长,全年完成跨区输送电量92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完成跨省输送电量2.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

电力系统平衡调节能力持续提升,保障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2024年,充分发挥支撑性调节性资源的作用,持续推动火电深度调峰,提升储能利用水平,挖掘需求侧调节潜力,有效提升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能源功率预测、极端天气辨识预警等方面应用,持续优化新能源一次调频与惯量响应能力,有效提升新能源的主动支撑能力。充分发挥电网优化配置资源作用,实施跨省跨区输送、调峰互济、备用共享,促进新能源“多发满发”,有效解决局部地区、集中时段新能源消纳困难。

适应新能源发电占比提高的电力市场建设进度加快。加快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进一步完善适应新能源跨省区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强化中长期市场连续运营,缩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频次,丰富交易品种,电化学储能、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等新兴主体参与市场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服务电力保供和转型。2024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9569亿千瓦时,占新能源发电量的52.3%。其中,国家电网经营区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76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6%。

绿色电力市场政策持续完善,绿电绿证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2024年,国家出台多项绿色电力市场相关政策,拓展绿色电力证书应用场景,并就有序做好绿证应用、鼓励绿色电力消费等提出了要求。全国完成绿证交易4.46亿个,同比增长364%。其中,绿证单独交易2.77亿个,绿色电力交易绿证1.69亿个。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完成绿色电力交易电量23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2%。

年度新能源热点焦点

《能源法》对我国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发挥了战略引领作用。通过梳理其立法背景与意义,结合制度框架与实施路径,研究分析《能源法》引领可再生能源高质量、高比例发展的关键途径。一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确立非化石能源中长期发展目标与优先开发原则,为大规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促进各类可再生能源多元开发应用,强调因地制宜,明确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协同发展;三是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与消费,通过设定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完善消纳保障机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及绿色消费促进机制,系统性破解高比例消纳瓶颈;四是促进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构建国家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依托多重政策支持与重大平台建设,驱动前沿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随着136号文的发布,新能源由“保障性收购+市场交易”转向“机制电量+市场交易”,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是从新能源发展看,场外差价结算机制(机制电价)将保障新能源合理收益预期,但增量项目竞价机制及市场竞争将驱动新能源上网电价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差价结算机制也限制了新能源在市场紧张时的超额收益。二是从新能源投资布局看,市场价格信号将引导新能源向市场价格水平高、消纳条件好的地区或节点转移,推动投资逻辑从“做大规模”向“提升量价协同”转变。三是从储能发展看,短期来看取消强配要求将影响独立储能的容量租赁收益,但长期看,系统调节需求驱动的现货价差套利空间,以及新能源主体为提升市场收益而主动配置储能的需求,仍将为储能发展提供较大潜力。

高比例新能源并网下新能源出力特性对电力系统运行带来显著影响。围绕出力波动率、逐日峰谷差、出力概率分布、置信出力、净负荷曲线等核心指标,开展了新能源出力特性研究。一是部分省份新能源出力波动率在冬季表现出相对高值特征,说明系统在低温季节面临更大的灵活性调节压力。二是逐日峰谷差揭示了不同省份新能源出力日内调节需求的差异,具备地域性特征。三是从出力概率分布特征看,送端省份的出力分布较为均匀,无明显高频出力水平,而受端省份则在低出力水平段形成一定概率尖峰。四是在相同置信度下,送端省份具备更高的置信出力,且置信出力曲线下降更平缓;随着地理范围的扩大,同一置信度下的置信出力会显著提高。五是净负荷曲线表明,部分时段新能源高渗透省份出现新能源出力超过本地负荷需求,即净负荷值为负的现象;同时,地理范围扩大可显著平滑净负荷波动,反映区域间资源互补与协同配置的重要作用。
 
 
[ 市场新闻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市场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