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热浪持续冲击全球能源系统 电力供应全面承压-市场资讯-市场动态-变压器市场网
| 手机版       您好,欢迎来到变压器市场网!平台已覆盖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印度、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等海外区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动态 » 市场资讯 » 正文
分享到:

极端热浪持续冲击全球能源系统 电力供应全面承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9  浏览次数:3049
近日,欧洲、北美、非洲乃至东亚等地区都出现了连续高温天气,为本就严峻的能源供给形势“火上浇油”。电力需求激增、发电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多国电力运营商发布“停电”警告,呼吁居民节约用能。气候危机下,全球能源系统正持续承压。

多国供电能力下降

截至7月第三周,欧洲多国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天气。西欧地区的极端高温天气导致法国和西班牙发生了“毁灭性的野火”,意大利、葡萄牙、挪威等国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部分国家的气温连续多日维持在40摄氏度以上,最高气温甚至一度突破46摄氏度。

而伴随高温天气的却是欧洲多座核电站的“停摆”。据彭博社报道,7月第二周,法国电力公司宣布,将暂时限制位于罗纳河的两座核电站发电出力,原因是极端高温天气导致核电站冷却水温度上升,限制了核电站的发电能力。

不仅如此,长时间的高温天气也让欧洲多条河流水位下降,水力发电量堪忧。挪威水资源和能源局的数据显示,7月首周,挪威水库的蓄水比例仅为59.2%,低于过去20年的平均水平,挪威西南部地区的蓄水比例更是仅有45.5%。据路透社报道,挪威最大电力生产商Statkraft目前已经被迫降低了水力发电量。

除欧洲外,极端高温同时影响着全球其他地区。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等西南部州均出现了连续极端高温天气。其中,得克萨斯州多地气温连续突破38摄氏度,高热无风天气直接导致该州供电“主力”之一的风力发电量明显下降。另据美国ABC网站报道称,加利福尼亚州弗雷斯诺市的地下电缆设施因高温损坏,当地2800户居民一时失去电力供应,该市不得不增加公用“乘凉”设施。

另外,伊朗、日本、印度、突尼斯等国也正经历极端天气,突尼斯首都的最高气温甚至一度超过48摄氏度,打破近40年来的最高纪录。

呼吁居民节约用能

面对持续的热浪,多国公用事业公司呼吁当地居民节约用能。据美国《得克萨斯论坛报》报道,该州电网运营商ERCOT发布声明强调,大型电力用户应降低用电量,同时呼吁该州居民减少使用电器,避免因电力需求激增而出现停电,同时倡导居民提前购买备用电源,以备不时之需。

7月初,日本政府也发出呼吁称,希望东京居民能够节约用电,办公室内尽量少开灯。另外,东京市政府也关闭了一些办公室照明和电梯系统。

欧洲的能源供给形势更为严峻。受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欧洲国家电价已连续数月上涨,加上部分天然气管道近期因检修而暂停输气,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供应量进一步紧缩。7月初,欧洲气电基准价格一度达到了183欧元/兆瓦时,较今年初上涨了129%以上。

高温天气带来的是急速上扬的电力需求。西班牙公用事业公司Enagas近期发布声明称,创纪录的高温天气让天然气发电需求激增,7月中旬,该公司天然气发电量达到了8亿千瓦时,创下历史新高。欧盟委员会为此呼吁欧盟成员国,降低天然气消费量,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存足够的天然气。

行业研究机构LaneClark&PeacockLLP分析称,在极端高温天气下,天然气发电设施不得不降低运行效率,核电站也不得不保持低温运行,同时气温升高还会导致水力发电量下降,另外陆地运输的煤炭供应也可能受到影响。极端高温天气已经将欧洲的电力系统推向崩溃边缘。

气候变化或是主因

极端热浪侵袭下,多国政府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在持续扩大。根据西班牙CarlosIII健康研究所估计,7月第二周,西班牙至少有350人死于高温,而葡萄牙卫生官员也预计称,7月上半月有接近240人死于高温。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更是显示,气候变化、疫情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与2019年同期相比,非洲地区缺电人口数量已经增加了2500万。

业界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是极端热浪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当前规模和程度的热浪在未来几十年中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将至少持续到2060年。极端高温天气除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外,还将对农业活动产生进一步的负面影响。

葡萄牙总理科斯塔近期指出,对抗气候变化已“刻不容缓”,并敦促各界加快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英国气象办公室首席科学家StephenBelcher表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让极端高温频繁出现,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始终维持在当前水平,类似的极端热浪很可能每三年就会出现一次。”

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和环境司司长玛丽亚·内拉则表示,气候变化正在许多方面影响人类,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变暖,比如采取措施力争实现零碳排放,并加快向清洁、可再生能源过渡。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市场动态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市场动态
推荐市场动态
点击排行